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公布数据显示炒股入门与技巧,截至8月7日,美国对全球所有产品的贸易加权平均关税税率升至20.11%,大幅高于年初的2.44%。7月31日,美国政府公布了69个贸易伙伴输美商品适用的新关税税率,从8月7日开始实施。
推动制造业回流是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美国政府宣称,加征关税有助于消除贸易逆差,激励外国公司在美国建厂,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从而让美国制造业“再次伟大”。然而,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关税政策可能在短期内迫使部分产业调整,但长期来看并非解决“美国制造”困境的有效方法。
对于主要面向美国国内市场的企业来说,关税政策能够帮助其打击竞争对手,这些企业可能会将部分产业转移回美国,但会付出生产效率下降的代价。对于依赖全球供应链、主要客户在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关税政策将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和出口竞争力减弱。
苹果公司宣布未来4年将对美国制造业额外增加1000亿美元的投资,包括与美国各地的10家公司开展新的合作并扩大现有合作。这些投资将用于把更多供应链和先进制造业引入美国,但这并不意味着苹果公司将完全在美国国内生产iPhone。
与此同时,多家美国车企纷纷晒出各自的关税“代价账单”,表达了对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不满。福特汽车公司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因关税相关成本造成的损失高达8亿美元;通用汽车二季度因关税损失11亿美元;斯泰兰蒂斯报告称,因关税损失3.5亿美元。三家车企预测,2025年关税将给美国汽车业造成总计70亿美元的利润损失。
美国理性杂志网站报道指出,在美国政府宣称关税政策将重振美国制造业的背景下,本应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的福特汽车公司实际上正在遭受重创。福特汽车公司预计,全年关税冲击将蚕食其利润约20亿美元,这对该公司来说是一记重拳。
彭博社援引行业数据指出,几乎所有在美生产的汽车都含有大量进口零部件。美国对进口钢铁和铝及其衍生制品征收高关税,使得标榜高度本土化的美国车企更容易受到关税冲击。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杨子荣分析称,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对美国国内企业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对于主要面向美国国内市场的企业来说,关税政策能够帮助其打击竞争对手,但这些企业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生产效率的代价。对于主要面向海外市场且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的企业来说,关税政策将使其生产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减弱,这些企业必然反对关税政策。
关税政策对美国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持续显现。对内体现为资源错配,大量资源流向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中低端制造业领域,导致整体生产效率下降;对外体现为促使其他国家加速在贸易领域“去美国化”以及在货币领域“去美元化”。
美国政府加征关税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重振“美国制造”。然而,由于关税政策本身充满不确定性,许多美国企业对于是否回流及多大规模回流仍持观望态度。短期来看,关税政策有助于美国增加关税收入、缩小贸易逆差,但长期来看,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包括制造业的负面影响将持续显现。
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7月非农新增就业人数7.3万人,增长放缓幅度超过预期,同时5月和6月数据被大幅下修。杨子荣认为,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胀抬头,随着关税措施持续推进,美国企业在库存逐渐消耗后被迫提价,预计今年下半年美国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加剧。二是就业承压,受关税政策冲击,当前美国企业的招聘活动已明显放缓,未来在利润空间被挤压的情况下,企业或不得不实施裁员,美国失业率面临上升风险。三是经济增速放缓,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美国GDP受到净出口波动的扰动;剔除进出口因素后,从消费和投资表现看,美国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正在减弱。
即便部分企业迫于压力选择回流美国,重振“美国制造”的计划仍将面临重重挑战。《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称,美国制造业的复苏遥遥无期。今年第二季度,美国主要企业的净利润猛增,但仅有科技行业和金融行业盈利突出,其他行业的净利润增长率均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制造业、必需消费品和原材料行业利润增长乏力,增幅最大的仅为3%,有的甚至利润下降3%。这些行业的企业业绩低迷,主要原因正是关税导致成本增加。
美国智库华盛顿公平增长中心也认为,美国政府加征关税会使美国制造业成本上涨2%—4.5%,导致收入上涨停滞、裁员乃至工厂关闭。以汽车行业为例,宾夕法尼亚州卡车公司在关税造成的经济不确定性下解雇了10%的工人,密歇根州州长惠特默表示关税将严重损害该州汽车制造业和汽车工人利益。
通过关税政策而非其他更积极的产业政策手段来推动制造业回流,路径成本高、效率低,更可能制造短期与表面的“繁荣”,最终却抬升社会生产成本、竖起贸易“篱笆”,并将美国经济推向更为封闭的“内循环”。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意在通过关税税率谈判,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方面迫使其他国家降低对美关税,另一方面要求这些国家增加对美投资以及增加对美产品的采购,以此多管齐下,形成一股有助于制造业回流美国的推力。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近期欧盟、日本和韩国在与美国达成关税协定时,分别承诺向美国投资6000亿美元、5500亿美元和3500亿美元,总额达1.5万亿美元。但这些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兑现仍是未知数。英国《金融时报》指出,自2022年以来,投资意向金额与实际投资额之间一直存在巨大差距,来自海外的巨额投资承诺最终可能沦为“空头支票”。
杨子荣指出,“美国制造”的困境在于人才、配套、制度等方面存在结构性问题。人才方面,无论是低技能劳动力还是高级技工,美国都面临严重短缺;配套方面,美国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缺乏完整高效的配套产业链、供应链;制度方面,目前美国政府的政策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使得企业无所适从,对投资普遍抱持谨慎迟疑的态度。
英国经济学家、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约翰·罗斯也认为,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很难实现迫使企业赴美建厂的目的,因为美国制造业现状不佳,产出水平不见起色。他指出,关税或许能暂时保护钢铁、铝等少数行业,但对美国经济整体而言,关税导致的成本上升将损害更广泛的产业链。
美国“汽车与驾驶者”网站以美国汽车行业的遭遇为例分析称,面对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的愿景,一些证据表明关税并不是“万能药”,反而使得美国车企在本土市场也难以与设计更优、技术更先进、软件更强大或可靠性更高的进口汽车竞争。
美国制造业更根本的问题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美国金融行业迅速扩张,国内产业结构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资本与高技能人才持续向服务业集聚,导致制造业“空心化”,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如今,美国现任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政策而非其他更积极的产业政策手段来推动制造业回流,这一路径成本高、效率低炒股入门与技巧,更可能制造短期与表面的“繁荣”,最终却抬升社会生产成本、竖起贸易“篱笆”,并将美国经济推向更为封闭的“内循环”。
名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